FREE~STUDY~WITH ME~~~~~~~~~~~!!!

●證照:
2001.11紅十字會急救員證書
2002.01森林生態解說志工人員訓練結業
2002.01棲蘭森林生態解說志工人員訓練結業證書
2003.08救國團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結業
2003.10救國團志願服務特殊訓練課程結業
2004.02丙級測量證照
2004.12日文檢定四級通過
2005.12日文檢定三級通過
2008.01.心肺復甦術合格證書
2008.10.佛光華語師資班證書
2008.11.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證照
●工作:
2007.9~2009.1投入國中小教學(1234567年級,國、英、數、自、班導師、社團:基礎日文、植物種植)
2007.10參加世界夢想嘉年華
2008.9華語師資培訓修習時數期滿
●(歡迎有興趣學中文之外國朋友與我聯繫!不收任何費用!無誠勿試!謝謝!(((((歡迎留言提問!)))))

2008.10參加世界夢想嘉年華
2008.10.26~11.23參加台灣第一屆Permaculture專業設計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PDC)
2008.12.7參加日文檢定二級
2009.1.22參加2009動物行為生態研討會(東海大學)
2009.9.28~now兒童美語補習班老師
2010.12參加日文檢定二級


Daily Moon Phases

CURRENT MOON

這個部落格....(可複選)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動物雌性與人類女性

看著火車上男男女女卿卿我我著調情曖昧
我思考著...

車上學子卿卿我我間,透過眼神交遞傳送著曖昧之情
我想著
動物裡的雌性基本上是不希望受孕的
受孕之後所帶來的風險
譬如被天敵捕食的風險
以及無法輕鬆輕盈的競爭資源
甚至有的物種懷孕後是不怎麼進食
直到產下子代才進食

所以
依照雌性動物生理與心理之下的行為
應是傾向不懷孕

然而...
人類中的女性
似乎就不是這樣
會有慾望 會有渴求
會有親密的行為舉動

我又換一個角度想
時代的進步
性行為的頻繁
也是因為保險套的問世
也就是保險套的貢獻
帶來頻繁的性行為
甚至
女性不用擔心風險(受孕)的問題
可以自在的享受性樂趣?浪漫?

這時
我又產生一個問題
那就是回歸到動物身上
動物雌性不喜歡受孕
受孕純粹是因為雄性要傳宗接代之故
所以精子要找卵子結合

說白一點
那是雄性的事
根本跟雌性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
雌性根本就沒有專一性伴侶
換句話說
就是懷孕是非自願性
雌性根本不會對性伴侶有專一性
那這樣人類呢?
人類也是從猩猩、猿類演變而來
那人類女性也應該不會有專一的性伴侶

天哪!
我這樣推論想起來
覺得女性對感情是最有可能三心二意

還有
我又想到一件事
性過程中的高潮迭起
動物是否也如人類相同感受?

如果
動物傳宗接代的過程中
是索然無味
那麼
逃避雄性的追求強迫
是可以了解

女性呢?
因為有了感情有了相互依賴的感覺
有了快感等等百般滋味
可以愉悅的享受
關於動物這點還未知
但是
女性也可以很縱情享受
這點..
我想是大多數女人都會同意吧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國際無消費日__蔬果超人游擊隊

慶祝國際無消費日:「蔬果超人游擊隊」都市農耕活動邀請各位親愛的朋友:
金融風暴就像近來的溫度一樣,讓許多人開始感覺到寒冷而蕭條。然而,既使各國紛紛提出振興經濟的對策,我們仍看不到那個政府的經濟緊急處方籤能真正為人民帶來幸福與快樂的解決之道。從這次風暴裡我們體會到,以跨國企業利益為優先考量的主流經濟模式一點都不靠,且不能為我們帶來可持續的幸福感與文明。
因此,今年的國際無消費日,我們不僅要思考過去社會消費主義至上所造成的資源耗損,更要以倡導真正屬於人民的的經濟模式,例如在地經濟、以物易物、自己生產食物等方法來慶祝生活自足的快樂。我們的都市長期依賴外來資源與土地的餵養,從今天起我們要改變現狀,讓可食的蔬果在都市中遍地開花。

· 這ㄧ天我們要與您分享,如何透過食物的種植,讓治標不治本的3600消費券產出生生不息的價值。
· 這ㄧ天我們也要求政府回應人民的生存需求,盡快釋出公共空間做為都市農耕的場域,以創造都市自給自足的契機。

請加入蔬果超人城市游擊行動,讓我們的城市長滿蔬果,隨手可得,沒有人會因金融風暴而挨餓。
如果你認為這是夢,那麼有你的參與就不會只是夢!


慶祝國際無消費日:「蔬果超人游擊隊」都市農耕活動

   地點:二二八公園旁的歷史博物館門口集合
   時間:2008/11/29(六)下午14:00~16:00
   發起: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蔬果超人游擊隊、一群愛地球、關心環境且樂與分享的朋友
   歡迎自備菜苗前來(如木瓜苗、地瓜葉梗、發芽的地瓜、馬鈴薯、紅鳳菜梗、川七、南瓜種子…等不須花費且隨手取得的素材)

                  ∼ 復興城市需要您的參與 ∼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1206全球抗暖化行動日—台灣酷起來!

1206週六下午,全球抗暖化行動日—台灣酷起來!
下午1:30,遊行隊伍於自由廣場集合,單車隊伍則在國父紀念館集合。

下午3:30~5:30,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音樂會。

每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期間,民間都在場外舉辦論壇,當週週末並在各地舉辦同步行動,今年第四屆將繼續擴大動員,強烈要求各國政府負起責任,立刻採取行動。為銜接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預計2009年新公約出爐交各國批准,今年是關鍵一年,將確認開發中國家也有減量責任,並從自願減量改採包括貿易制裁等手段。

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佔全球一%,單位面積排放密度世界第一,過去十五年增加約一倍半,成長率世界第一,每人平均排放量是全球的三倍!而台灣氣溫上升速度也是全球的兩倍,島國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更大,土石流、登革熱、物價上漲也已嚴重影響生活。政府的減量目標應該更積極,也須有具體政策來達成其承諾。我們的訴求是:


馬上課碳稅、要降所得稅

台灣受薪階級繳了七成的稅,富人卻還千方百計想要減稅。由於工業佔台灣排碳量的五成以上,政府應履行承諾,立即實施整合各項能源稅費的「碳稅」,同時調降薪資所得稅,請高污染的企業家來繳稅,用市場機制來實現台灣產業升級。


台灣不缺電、核能不減碳

台電卻一貫以缺電來恐嚇,其實今年夏天全國一半用戶用電量低於去年,台電應該擴大差別電費來降低尖峰用電,停止擴建高污染燃煤火力電廠、高電磁波高壓電塔及變電所。核能發電不是對抗暖化的選項,其開採、濃縮及核廢料善後同樣大量排碳。


單車要路權、別再亂開路

單車環島徒步慢遊正風行,單車通勤人口急速增加,小汽車道路面積應該縮減還給行人,單車要有路權,實踐空間分配的社會正義。許多計畫興建的公路都沒有必要,應進行全面性政策環評,並給予花東等偏遠地區安全、穩定、快捷的軌道與大眾運輸。


健康愛蔬食、有機愛地球

以全球尺度來計算,畜牧業約貢獻18%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吃蔬食少吃肉是可以促成大改變的個人小行動。在有機與在地飲食的潮流下,政府應修改健康飲食指南,協助推動更友善蔬食的生活環境,促進國民健康,讓世界更和平、地球更健康。


檢討BOT、綠地留子孫

政府一面推動減稅,一面以財政困難為由大量賤賣國家資源,剝奪底層人民親山親海的權利。應徹底檢討BOT,將陽光、空氣、水留給子孫,而非五十年後不一定存在的財團。

全球抗暖化行動日台灣官網:http://tw-climatecampaign.blogspot.com/

Sunday, November 23, 2008

直覺、直觀、覺觀 【聖嚴師父】

直覺是一種直接的反應;直觀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覺觀則是超越於自我,以及自我的得失、利害。所以,直覺是不可信賴的,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漸漸的也成了覺觀。

「直覺」,大家都知道,直接的反應就是直覺。皮膚接觸到的,眼睛看到的,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或考察它的反應,就是直覺。

直覺是不可信賴的
  直覺的反應可靠嗎?有時候可靠;而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因為直覺的反應往往只是自己習慣性的認識、判斷,不一定是當時接觸到的事實,是頭腦裡先入為主的。例如,聞慣了某一種味道,當有類似的味道進了鼻孔,即會脫口而說出已聞慣的的味道,但這不一定是對了。

  又如頭腦裏對某一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當有另外一個人從你面前晃過,你直覺的反應或馬上會想到,這可能是什麼人這也是不一定正確的。因為加上了自我中心的習慣性判斷,有一種自我的意識在內,不是客觀的,故直覺是不足取的。所以,許多人會說:「我直覺地感覺到......我直覺地發現到......我直覺地以為是......」,這些都不一定可靠、正確,所以是不可信賴。

直觀是一種修行
  「直觀」,是佛法的專有名詞,是觀察、觀照、觀念的意思。「觀」,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譬如觀心、觀身、觀受、觀念,是一種觀自己的動作、心念,乃至於外在事、物的現象十,不通過頭腦去思考,也不用自己既有的知識來判斷。也就是看到、聽到或嚐到了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直觀。

  但是「觀」的時候,是很清楚的觀。譬如,我拿了一條毛巾在面前,我現在稱它為毛巾,這是後天學習到的知識認定,所以不是直觀。直觀是指我只毛巾拿在手上看,看得非常清楚,只知道有一樣東西在此;但我不說這是什麼顏色、形狀、材質、作用等,我只是看到它。就好像用照相機把一幅圖畫照下來,它只是呈現、反應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

  唯有如此的記錄才是最完整的記錄,如果再加以說明、解釋,就絕對不完整。因此,不需要說明、潤飾,只是看到了。所以,當有人問你,這是什麼東西時,先不要講什麼話,只是看著它,因為我們所給它的名字,是我們共同語言的一種符號,並不就是這樣東西本身。

  如此引申到聽、聞、感受、感覺等都是一樣。任何一樣東西用直觀來觀察的時候,就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多少的分別。所以,直觀是很有用的。當我們的眼睛遇到「眼花撩亂、琳琅滿目」的境界,或耳朵聽到非常嘲雜的各種聲音時,如果能用直觀來對應,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受左右。天下的一切事情本來就是沒有一定的,這就是直觀。

覺觀是超越於自我
  另外一個觀念,叫做「覺觀」。這也是佛法的專有名詞,這個境界比「直觀」更超越。覺觀並不是沒有觀照的對象,而是超越於客觀和主觀,叫做覺觀。直觀還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所以,這不是智慧;否則照片也有智慧,照相機也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智慧。

它還有很明顯的對立,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中心都還存在,只是沒有另外轉一個念頭說出對象是什麼東西,或沒有轉一個念頭,用自己過去的常識、記憶來判斷對象是什麼東西。

  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兩隻花樣、圖案不一樣的鞋子,用直觀的時候,這兩隻鞋子是有的,但是兩隻的圖案、花樣是不是一樣,則不會也不需要說出,就是看到了有這樣東西在那裡。而覺觀並不是沒有對象,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它不是有我,也不是有環境。
  在同樣的例子裏,覺觀和直觀就不一樣,用覺觀的時候,頭腦裏一樣有判斷,有可以說出這兩隻鞋子不一樣。但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和我沒有什麼關係,和你也沒有關係!只是兩隻鞋子不一樣,很清楚也可以說明兩隻鞋子是不一樣。那怎麼辦?就把它們換了便成一樣的。換成一樣的是不是有必要呢?有必要!因為為了更圓滿的處理這件事;但是果沒有辦法換成一樣,也不需要煩惱。

  所以,覺觀是有對象、有自我,也可以有說明;但是沒有把自己放進去,也沒有把旁人和對象放到自己的心裏面,卻仍然處理所有的事;面對事情的時候,能處理則處理,不能處理則不處理;應該處理則處理,不應該處理就不處理。更清楚的說,所謂覺觀就是超越於自我,超越於自我的利害、得失,亦即雖然知道有利害、得失,但是自己可以不受利害、得失影響而起煩惱的反應,這就是覺觀。

自自在在不起煩惱
  所以,直觀不容易,覺觀更不容易。覺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習慣了,漸漸的也能變成覺觀。

  我把三個名詞介紹了,諸位可能有人對覺觀仍不清楚,再舉一例加以解釋。例如,我是一個需要戴眼鏡的人,如果眼鏡打掉了,我還是需要買一副眼鏡。

如果怎麼找都不可能再買到眼鏡,這時候,我也知道我需要眼鏡,可是沒有眼鏡了,我要不要煩惱?不需要煩惱!這就是覺觀。同樣的情況,如果老是在後悔、嘀咕:「唉!我那副眼鏡當時不打掉多好!」「唉!那時候怎麼搞的,我不小心把眼鏡打掉了!」如果有人問他:「你難過嗎?」他說:「我不難過,已經打掉就算了。」可是心裡面還是念著如果不打掉多好。

  像這種已經沒有辦法補救的事情,如果還在嘀咕,心裡老是放不下,就不是覺觀。覺觀應該是將已經沒有辦法的事情放下;還有辦法的事情要去做,而且做的時候,心理抱著是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不得了的事情。

  諸位都是社會菁英,都是有事業的人,常常會遇到公司股票行情上上下下的情形,如果你老是在事後懊悔因自己的錯估而少賺多賠,這不是覺觀,而是煩腦。若能做到不管股票漲跌,認為錢乃身外之物,不去管它,這才能解脫自在,不起煩腦。

  很多人認為佛教徒應是如此,錢不要沒有關係,果真如此嗎?不!錢還是要的,問題只是在於你的心是牽牽掛掛,還是自自在在。心裏牽牽掛掛的,則不是覺觀,而是煩腦。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第十二次社會菁英禪修營聯誼會開示, 周文進整理)

人類基因能隨環境改變

【大紀元4月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沉鴻輝2006年3月31日華盛頓報導)

人類的基因是一種非常奇妙的物質。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隨著環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

*人類基因適應環境*
如果你仔細的看一看自己的基因圖譜,你可能會感到有點驚奇。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遺傳學系教授普裡查德說:“我們人類並不是幾萬年來沒有任何改變的生物,而是隨著新的環境不斷在 演變和進化。”

普裡查德和他的同事對新近從209個人身上所取得的基因數據加以分析,這些人分別來自東亞、歐洲和非洲,沒有親屬關係。分析的結果顯示出廣泛的證據,足以證明在過去5千到1萬年當中,針對不同的氣候、新的居住地和人口密度,人類的基因有著適應性的變化。

普裡查德說:“舉例來說:歐洲人身上有五個不同的基因,都和皮膚的顏色有著重要的關係。當歐洲人向陽光較少的北部地區遷徙的時候,這些基因使他們的膚色變淺,而在缺少陽光的地方,較淺的膚色更能促進新陳代謝作用,吸收預防軟骨症的維生素D。”

*基因變異導致畜牧業興起*
研究人員在控制嗅覺、味覺和消化的基因當中發現了人類最近演進的有利證據,其中包括使成年人能夠消化牛奶的乳糖基因。普裡查德認為,和奶類製品有關的畜牧業是從這種基因的變化而開始的。

他說:“由於這種基因的變異,歐洲人的祖先在大約6千年前開始從事生產牛奶製品的畜牧業。在自然選擇的力量下,這種變異極端迅速的擴展,現在幾乎所有的歐洲人以及世界上若干其他種族的人,都有了能夠消化牛奶的乳糖基因。” 普裡查德說,他的研究小組將繼續在人類基因圖譜上找尋線索,設法對基因的不斷演進做出解釋。
4/1/2006 5:45:19 AM

人類的直覺往往是對的

大紀元4月6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劉剛報導)
直覺是個奇妙的東西。比如你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對你很好,但你的直覺告訴你,這個人心地險惡,不能交往。又比如你準備談一筆生意或買車買房子,條件成熟價格適當,但直覺告訴你不要簽約,簽約你會後悔。這就是直覺,或者稱為第六感。

美國Knight Ridder報最近發表文章,分析直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文章說,直覺往往跟表面現象不同,甚至跟科學原理相違背。但很多歐美科學家都說,直覺往往是正確的。

Knight Ridder文章說,荷蘭科學家認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越複雜,就越要審慎處理,處理方法是不要急於做出答案,而是把問題放下,照常工作,照常休息,照常睡覺,讓潛意識慢慢找答案,答案自然出來。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教授〔迪克斯特惠斯〕說,讓潛意識替你找答案,聽起來似乎是錯的,實際上是對的。

專門研究直覺的美國作家〔琳。洛賓森〕也說,現在是知識爆炸社會,我們被知識跟數據包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查看所有數據,然後要傾聽自己直覺。往往這時候應該睡覺,一覺醒來,答案已經在哪裡。

英語有句話是Sleep on it,意思是帶著問題睡覺,你睡著時,潛意識還在工作,等你醒來,答案就出來了。

美國〔芝加哥專業心理學院〕心理學家〔麥可。霍洛維茲〕說,瑜珈跑步跟其他劇烈運動,目的也是轉移注意力,讓人暫時忘記手上難題,把它交給潛意識解決。

他比喻說,把問題交給潛意識不是把問題丟下不管,而是把你收集到的全部資訊交給潛意識,讓潛識像電腦一樣,把所有資訊拼湊起來,從中找到答案。〔芝加哥專業心理學院〕現在推出商業心理學博士課程,教導商業主管利用直覺做商業決定。

霍洛維茲說,現代人擁有太多資訊跟數據,過份依賴資訊跟數據,會讓感情跟思想停擺,讓直覺停擺,做出來的決定似乎合理,但可能是錯的。因此他呼籲人們信任直覺,使用直覺。
4/6/2006 3:04:49 PM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環保改革紀錄片「垃圾即食物」

2008-11-22 /11:00~12:00

內容說明:
公視將播放一環保改革紀錄片「垃圾即食物」。這部由羅伯哈特導演的影片,探討如何廢物再利用,如何創造一種無毒或可重覆再利用的生產模式;引用「從搖籃到搖籃」的環保循環觀念,並以汽車製造為例,「坐墊是大豆泡綿捆上玉米塑膠」,車材都可以回收、分解。

節目導讀:http://e-info.org.tw/files/active/96/20081114-134343-PTS_announce_WEF.pdf

Monday, November 17, 2008

救地球暖化新招數:二氧化碳藏入地底

作者:經濟學人  出處:Web Only 2008/11
相關關鍵字:經濟學人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的一個方式,是將二氧化碳貯藏在地下洞穴或老舊油田中。而根據最新的一項研究報告,有一類岩石能吸收大量溫室氣體,其吸收量經由人工處理後還能增加。

這類岩石稱為橄欖岩,位於地殼下方約20公里深處。但在某些地區,地球板塊已將橄欖岩推升至地表,如阿曼(Omani)沙漠的部分地帶便是如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克里曼(Peter Kelemen)和邁特(Juerg Matter)已在該區域研究多年。

長久以來地質學家已知道,當橄欖岩暴露在空氣中時,會迅速與二氧化碳產生反應,形成如石灰岩或大理石等碳酸鹽物質。

因此,有些人希望將開採出的橄欖岩運送至發電廠來吸收二氧化碳。但這種處理方式的成本過於高昂,而運送過程也會增加排放量。克里曼和邁特在《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上建議了另一種可行方式:直接將產生的二氧化碳抽送至地底的橄欖岩層。

該研究小組已證明,阿曼沙漠的橄欖岩每年可吸收高達數萬噸的二氧化碳。而研究成員也相信,若將岩石鑿穿壓碎,可提高超過十萬倍的吸收率。據他們估計,光是阿曼沙漠深達五公里的橄欖岩層,每年就可吸收約40億噸的二氧化碳,這佔了人類全年30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大的一部分。

除了阿曼沙漠,世界其他地區的地表也可發現橄欖岩,包括太平洋島嶼,希臘和克羅埃西亞沿岸及美國。而橄欖岩也不是唯一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岩石,研究人員正展開冰島火山玄武岩的研究計劃。(陳智菁譯)

感謝網友Lee提供新聞新知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戀情新發現

近日娛樂圈 又一起婚外情事件
姑且不論當事者是誰
而那也不是重點
重點是
為什麼感情專一這件事
當時間拉長就會有變化?


WHY??????????????????

今早我想到
雙方感情若是只有激情沒有其他內涵
雙方可能只在情慾中打轉
時間久 味道淡 感情可能就變的無味

動物中
在交配過後也就分開了
你看過兩隻狗在一起跟前跟後好幾年嗎?
你有看過兩隻青蛙在一起跳的嗎?
你有看過兩隻蝴蝶在起一起吸蜜一起雙宿雙飛的嗎?
你有看過兩隻老鷹卿卿我我盤旋飛翔的嗎?

也許你有看過....不過那動情激素在搞的鬼
動情激素啟動身體尋找交配對象
搞得繁殖季到處都是發情的動物
那種以繁殖為最終目的的動物
交配過程過後
若有跟前跟後
那是為了盯住母體生產順利
說穿了
雄性還是為了確保他的子代是順利產出
之後了
應該是不會在一起吧

哈哈
除非 雄性的發情週情很短
那可能後宮三千佳麗 每晚點燈風光快活

人類情侶中
若感情除情慾外沒內涵沒情趣
那麼
我想很可能伴侶換換愛

還有
兩個人中
一個有內涵一個沒有
那這樣生活還挺有情趣
應該生活中會有很多好笑的事

還有
兩人中
都沒什麼內涵
可是彼此都很包容對方也很能做好觀念的溝通
我想這或許是一個很棒的相處方式

這麼說來個性還是影響彼此快不快樂的最終的因素囉!

溝通真的很重要,寧願自己心情穩定後再想想怎麼跟對方說,而不是悶著不說,要對方猜個老半天,我告訴你,有個諮商老師跟我說過,男生的心思沒有女生那麼細膩,沒有女生想那麼多,最好就是清楚明白的告訴對方,你覺得這件事讓你感覺很不舒服,因為........,當對方能夠理解,那麼事情就算解決一大半,接下來就是雙方依起解決這樣的事情,怎麼做是雙方可以接受的?這樣就OK囉!^___^

----------------------------------------------

溝通很重要~~男女生都要說

「我覺得你好貼心,我好喜歡,謝謝你!」

「你怎麼知道?????你好厲害喔!」→說真的對方的確有他們自己的專業部分!不過鼓勵也是很重要的這是鼓勵句不是白癡句!光看好像說話者是低能,不過請自然說出不要刻意,請自行體會吧Orz!

「你剛剛那樣說,我覺得有點不舒服....因為.....」

「我覺得溝通很重要,所以我覺得不管感覺如何,我都應該把想法說出來讓你知道.....所以我會把我喜歡的我不舒服的感覺都說出來...」

----------------------------------------------

其實,我覺得是男女思考的方向不同,女生介意的事,男生可能沒想到那麼多,或是覺得那不是重點!男女雙方在意的點可能不盡相同,或許也有男生是細膩敏感的。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游擊園丁 倫敦市容魔法師


編譯張沛元/特譯
他們是一支以夜色作為掩護,以種子、肥料與草叉為武器的都市游擊隊;他們有無政府主義式的戰略與革命性態度,目的只為美化市容。他們是獨創一格、成員眾多且遍及全球、矢志將都市荒地改造為園藝天地的「游擊園丁」。 都市荒地改造成園藝天地 。

為了記錄與指導這股都市游擊園藝風潮,游擊園藝運動大將之一雷諾斯執筆撰寫手冊「游擊園藝」,將此行為界定為「非法墾殖他人土地」。三十歲的雷諾斯過去任職於廣告公司,如今他的guerrillagardening.org網站已是全球「綠手指游擊隊」有志之士的匯聚地;該網站上的游擊園丁大軍皆有編號,並不時上網報告與張貼戰果。雷諾斯說,游擊園丁與荒地為敵;土地是有限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荒地令人抓狂;當局若想干預這個道理,他們透過植栽來和平反擊。

美化不忍卒睹的公共花圃
當雷諾斯發表這番言論時,他正與其他幾名同好忙著在倫敦市東南方一處塔區外的雜草堆掘土。無懼暗夜與被捕威脅,這群游擊隊員工持續對陰森晦暗的市容「出擊」,種下一株株色彩繽紛並散發馨香的薰衣草與雛菊。雷諾斯一開始是在他的倫敦混凝土大樓區自宅外的荒地上偷偷栽種植物,然後逐漸地擴大範圍,以「打擊我住家附近不忍卒睹的公共花圃」為任務。

東京神谷町 荒地變菜圃
根據雷諾斯在書中的解釋,這股都市美化風潮可追溯到一九七○年代的紐約,此後啟發世界各地都會族挑戰公權力,以呵護被忽視的公共空間。
雷諾斯在書中除了「撒種突擊」時的各種撇步與忠告,也介紹從深夜行動時最適合穿著、到哪種光源與通訊工具最好用等資訊。此外並公布各地游擊園丁的成功案例,像是瑞士蘇黎士三五一六號的游擊園丁葛瑞格在某週六夜晚美化該市安全島,加拿大蒙特婁一五八號的路克精心呵護的人行道花園已有四年之久;至於日本東京一一六八號與一一六九號的大衛與麥可竟從喜歡種菜變成游擊園丁。據雷諾斯書中描述,大衛與麥可起初只把南瓜種子丟進大衛家附近空地,最後在神谷町的市有荒地種青花椰菜與蘿蔔,宛如「生活在一座可食用的森林」。

掘墾他人土地 英屬刑事罪
不過掘墾他人土地的游擊園藝,在英國被視為屬於刑事損害的犯罪行為。雷諾斯堅持該行為無害,更沒被這個罪名嚇倒,「以法律來說這是刑事損害,但就常理來看正好相反」。雷諾斯雖然總以戰役與其他戰爭詞彙形容這種美化市容的行動,但他強調,游擊園藝並無輸家,「這是一場雙贏的戰爭,」雷諾斯寫道,「將一處被荒置的公有地改造為花園,假以時日,人人都能享受勝利的成果與芬芳」。
(取材自路透)

保護北極環境 歐盟召開會議研商

<資料來源:法新社 2008/11/08>  法新社╱陳維聰   (法新社巴黎七日電)

官員今天說,歐洲聯盟將於後天開始在摩納哥召集一項會議,研商如何強化保護北極環境。  歐盟輪值主席法國召集的這項會議,與會者包括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挪威、冰島、摩納哥和格陵蘭的代表。  

他們說,獲邀國家也包括北極會議的非歐洲國家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以及在北極地區從事科學活動的中國、印度、日本和南韓的代表。  

九日的會議由專家進行,他們將草擬北極環境研究的詳細目錄,並將討論成立一個觀測站網。  十日進行的部長級或代表級會議,將辯論專家們所提出的建議。  

北極已被科學家認定是環境極端脆弱的地區。  

全球暖化引發海上浮冰消失,對北極熊、其他生物與人類構成威脅。  

北極邊緣國家也已競相宣稱擁有北極海床的主權及海路航行權。一般也相信,北極海床擁有豐富石油與礦產。   

此文章轉錄自:yam天空新聞  

環保危機》缺能源 歐洲重颳燃煤風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08.04.29 03:06 pm     

世界頂尖專家一致認為應該減少排碳以便抑制全球暖化的今天,義大利最大發電廠、全球第三大能源供應商Enel卻將其巨型機組改為燃煤,正是地球上最髒的燃料。    

未來五年,義大利對煤的依賴度將從14%增為33%,Enel的燃煤發電比例則升上50%。重新重用煤的國家不止義大利。    

在需求勁升、油價和天然氣價格迭創新高、能源安全漸成關切,以及避用核能等因素推動之下,歐洲國家未來五總共將建造約50座燃煤電廠,使用50年。     

煤是印度和中國總共20億人的主要燃料來源。在減少全球排碳上,這兩地對煤的需求一直是最大障礙。但現在連生態意識強烈的歐洲也重新用煤,環保界至為憂心,警告這是一條災難之路,將使控制全球暖化變成真正不可能的任務。    

歐洲電廠業者表示,他們會把燃煤電廠弄得盡量乾淨。批評者則指「乾淨的煤」是癡人說夢,這波趕建燃煤電廠風根本是短視,負責的作法是停止用煤,而且未來20年逐步淘汰現有燃煤電廠。    Enel和許多同業說,除了興建燃煤廠來取代逐漸老化的基礎設施,他們別無選擇,尤其在嚴禁核能發電的義大利。    

美國計畫中的燃煤電廠較少,一來早先擬定的計畫愈來愈從當局難拿到動工許可,二來核能發電在美國仍然是個選項,而建核電廠在歐洲是沒人敢碰的政治禁忌。    

燃煤派說,煤在成本和能源安全上占盡優勢,其蘊藏量可用二百年,天然氣和石油只有50年。煤價數年來上漲兩倍,仍比石油和天然氣相對便宜。此外,許多國家出口煤,而且沒有煤卡特爾,因此比石油和天然氣更多議價空間。    

但「乾淨的煤」的科技還很遙遠,Enel要2015年才開始實驗碳收集和地下儲碳法,希望2020年找到無排碳的燃煤法。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教授沙克斯說,「那太晚了」,新的燃煤電廠吐出更多溫室廢氣的結果,今天已夠險惡的氣候預測只會淪為「太樂觀」。    

歐洲聯盟有個排放交易計畫,曾想強迫業者花錢購買排碳許可,希望藉此叫業者三思燃煤便宜之說。但是,Enel算過,油價狂飆,就算加上許可費,煤仍然便宜許多。以價制量既難行,煤重新得寵看來勢所必至。   

【2008/04/29 聯合晚報】   此文章轉錄自:聯合新聞網

森林資源經營對碳吸存貢獻

森林碳管理策略


台灣森林面積佔全島58.53%,蓄積量為358.7百萬m3,森林資源對二氧化碳的減量策略、改善溫室效應,可由碳保存(carbon conservation)、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碳替代(carbon substitution)三方面來進行。

策略一:碳吸存  碳吸存係經由加強土地管理,擴大森林生態系碳的貯存。其可透過增加森林面積或提升天然和人工林的碳密度(carbon density),並且亦可增加耐久性林產品的使用來貯存。實際策略可透過加強造林、天然林更新、農地造林等森林永續發展的經營管理策略,增加森林資源的碳吸存。

策略二:碳保存  碳保存之目標在於保存森林資源中已存在的碳庫(carbon pool),亦是防止或減少已經固定在碳匯(carbon sink)中的碳釋放率。行動策略包含:保護區設置、森林火控制、減少林地破壞和改善森林經營、土壤保育多方面達成。另可透過生態旅遊等非林木資源生產的提供,保存森林資源所吸存的碳。此外,控制性伐採、保護森林與森林保育、改進森林經營施業(如減少衝擊性伐木、完善育林作業、有效率的木材使用等)。再者,控制其他人為干擾,如火和病蟲害破壞。然而,林木若不利用,仍會釋放實質的碳量回大氣,為避免或延長森林收穫或轉換(特別是老齡林)可提供最顯著的碳獲益。

策略三:碳替代  碳替代之目標為將森林生質碳轉移至產品(如結構用材與生質燃料),藉以替代石化製品的能源與產品、水泥製品和其他建築材料,此策略也包括栽植短伐期的森林作物。此外,增加耐久性林產品的使用來取代鋼鐵及水泥等高耗能材料,或是使用生質燃料,皆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


  因應減量策略,行政院農委會於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下,以「健全森林碳管理」為總目標,研擬厚植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量吸存功能、維護森林健康強化碳量保存功能、推動碳管理政策及經濟分析並與國際接軌等政策

成熟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美英等多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與盛行40餘年的傳統觀點不同,成熟森林(old growth forest)能夠幾百年不斷地持續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減輕氣候變化。相關論文發表在9月11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森林利用二氧化碳製造有機分子,並儲存在組織中。20世紀60年代,一項對單一森林的研究認為,150年以上的森林釋放的碳與它們從大氣中吸收的一樣多,因此被稱為“碳中立者”。根據這一研究,《京都議定書》認為成熟森林在全球碳收支中的作用不大。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林學院的Beverly Law說:“幾十年來我們在生態學課堂上學到的就是這種論調。但是這個結論僅僅是基於對單類型森林的單個研究,不應該簡單地應用於所有情況。”

在最新研究中,Law和同事分析了519項不同的研究後發現,北半球大約15%的森林是天然原始森林,其中有大量成熟森林。它們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全球二氧化碳凈吸收量中佔到了10%。

研究人員還發現,年齡在15至800年間的森林,林木和土壤的凈碳平衡通常是正的,這說明這些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它們釋放的多。

Law表示,這項研究的意義之一在於,那些擁有大量成熟森林的國家如果使這些森林保持完整的話,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會更容易一些。另外,用陸面模式嘗試定義碳平衡以更好地檢定成熟森林的功能也是必要的。(科學網 梅進/編譯)

(《自然》(Nature),455, 213-215,Sebastiaan Luyssaert,Beverly E. Law)

20080808~Really miss you

MySpace Glitter Maker, make your own, click here!
天下雜誌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貼紙天下雜誌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貼紙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