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STUDY~WITH ME~~~~~~~~~~~!!!

●證照:
2001.11紅十字會急救員證書
2002.01森林生態解說志工人員訓練結業
2002.01棲蘭森林生態解說志工人員訓練結業證書
2003.08救國團志願服務基礎訓練課程結業
2003.10救國團志願服務特殊訓練課程結業
2004.02丙級測量證照
2004.12日文檢定四級通過
2005.12日文檢定三級通過
2008.01.心肺復甦術合格證書
2008.10.佛光華語師資班證書
2008.11.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證照
●工作:
2007.9~2009.1投入國中小教學(1234567年級,國、英、數、自、班導師、社團:基礎日文、植物種植)
2007.10參加世界夢想嘉年華
2008.9華語師資培訓修習時數期滿
●(歡迎有興趣學中文之外國朋友與我聯繫!不收任何費用!無誠勿試!謝謝!(((((歡迎留言提問!)))))

2008.10參加世界夢想嘉年華
2008.10.26~11.23參加台灣第一屆Permaculture專業設計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PDC)
2008.12.7參加日文檢定二級
2009.1.22參加2009動物行為生態研討會(東海大學)
2009.9.28~now兒童美語補習班老師
2010.12參加日文檢定二級


Daily Moon Phases

CURRENT MOON

這個部落格....(可複選)

Tuesday, October 7, 2008

微重力任務

微重力任務從一開始就遭到一些科學團體和媒體的責難。

常諷刺為花「大」錢做「微」科學。實際的情形是微重力任務是「太空實驗室」的主要顧客,「太空實驗室」和「哈伯」又是太空梭前期顧客,是航太總署太空站整體策略的一環。微重力任務也是太空站主要顧客,但太空梭、太空站絕不是為微重力任務而建,沒有微重力任務,太空梭和太空站計劃也要進行,微重力任務祇是使用已經存在了的太空梭和太空站而已,這是比較公平和客觀的看法。

克服失重後遺症
下面讓我談談微重力科研梗概。
微重力太空實驗室主要從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實驗,為人類長期在太空生活和送人去別的星球做準備工作,同時也把實驗結果帶回地球,增進人類社會的生活素質。

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需要在太空失重情況下,做這類研究工作。
人類幾百萬年的生理進化,一向以地心引力為中心。我們頂天立地地站著,我們的肌肉、骨骼不停地接受重力的千錘百鍊,才能維持它們的強度;內耳的半規管依賴重力使我們能辨方位;我們的心臟血管的正常操作也與地球重力場密切相關。人類能離開地球的重力場正常地生活嗎?
  
在過去三十多年太空飛行中,蘇俄和美國的科學家收集了一些初步的數據。這些數據顯示,失重對內分泌、紅白血球的產量、內耳平衡器官及骨質的疏鬆,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最明顯的生理失重狀況,莫過於太空失水及其引起的一些症狀,如太空貧血、內分泌降低、雙腿肌肉萎縮等。這些症狀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小至影響太空人的健康,大至引起太空船操控的危險。

人類的體液在重力作用下,大部分是分佈在下半身,在失重狀況下,下半身的體液會向全身分佈,在外表上造成臉部充水等現象。人體內兩個重要的壓感中心(baro receptor)全都分佈在上半身,一個在心臟大動脈上,另一個在頸動脈上。這兩個中心在失重時,傳給腦部的訊號,並不是體液重新分佈的訊息,而是體液太多的告急信號,這個信號會引起體液大量排泄。

通常在太空人進入地球軌道後二十四小時之內,這種排水的現象就會告一段落,此時體液的分佈和重力環境下不同,基本上是一種嚴重的失水現象。在微重力下,人類的生理機能平衡與地面處於不同的基點,在這個新基點上,太空人的血壓與心跳都比在正常重力下為低(約低百分之五)。血壓與心跳的變化輻度降低,應變能力也隨之減低,但基本上,太空人可以在這個基點上正常地生活與操作。然而,生存在這個新的基點上,很明顯埋伏著危機。

譬如說,太空梭突然需要緊急降落,太空人沒有時間補充失去的體液,一旦重返正常重力狀況,體液重新向下半身集中,輕微狀況會造成頭暈,嚴重情況的話會造成休克。如果發生在正副駕駛身上,就會造成極度的危險。到目前為止,美國太空人最嚴重的病例有兩起,他們都需要在降落後,馬上打點滴,把失去的體液補充回來,才能站起來。

從一九七一年起,蘇俄與美國就開始進行瞭解這項太空生理現象的科學實驗,並尋求治療方法,但基本上,仍不外在太空人的下半身加上負壓力衣裝置,把體液一面由上半身回收,一面飲用食鹽水或食用鹽片,補充體液,但整個治療程序,一直到一九七七年,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亥亞特(Hyatt)和維斯特(West)在地面臨床實驗中發現,在減輕長期臥床病人的腿部肌肉萎縮時,如使用負三十毫米水銀柱的下半身套子,每次處理四小時,並喝下一公升的肉湯,效果最佳。

另外一條研究線索是控制體內某種特殊的荷爾蒙醛固酮(Aldosterone),這種激素可以強迫身體把鹽分留住,連帶也把水分保留住。這種方法很受太空人歡迎,就像減肥不需要運動,每天祇吃一顆藥丸就行了,但這種對抗失水的方法還在研究發展階段,遠不如負壓處理成熟。

從一九九○年太空梭復航起,美國開始有系統地進行對抗失重的生理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下半身負壓」實驗。它的構想極為簡單,就像喝飲料用的吸管一樣,把它套在太空人的下半身。

到目前為止,這項實驗共飛行九次,十九位太空人用過這套裝備。在一九九四年七月,國際太空實驗室二號(Inter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 IML-2)飛行中,日本第一位女性載重專家向井千秋(Chiaki Mukai)隨機做了這個實驗。她從一九八五年,就開始了這次飛行訓練。她是心臟外科醫生,是做這個實驗的最佳人選,也是第十九位實驗者。目前發現最好的用法是在預備著陸前二十四小時內,套上這個裝備,把壓力調到比太空艙低三十毫米水銀柱(每平方吋零點六英磅),在裡頭待四小時,在這療程開始後一小時內,飲用一公升加糖果汁及八克鹽片。

實驗結果顯示,經過這種處理後,在一天之內,太空人的生理狀況與在地面無異。換言之,如果在這個時間內重返重力場中,不會發生暈機或休克的現象,這對太空梭緊急返航著陸的處理程序上,提供了大幅度的安全保障。

司掌人類平衡器官的內耳也是以地球重力為規格而設計的,一旦失去了重力場,內耳也跟著失去了方位的座標,這個損失造成內耳的平衡感與視覺脫離關係,於是產生了太空暈機現象。據可靠資料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太空人都有暈機的經驗。

失重還會引起骨骼失鈣的後果,與上了年紀的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極為相似。最新的數據顯示,連續失重六個月以上,在回到重力場六個月後,失去的鈣尚無法完全恢復。

所以,我們要問,長時間的太空旅行能夠實現嗎?如何才能克服這些困難呢?要不然,經過一年的太空飛行後,太空人抵達火星,他們能登陸嗎?這些問題都要借助微重力實驗,才有解決的希望。在失重的狀況下,可在短時間內,引發太空人骨質疏鬆症,進行此類老人病的研究。

參議員約翰‧葛蘭(John Glenn)三十六年後重返太空,為這項研究做出貢獻。這是把從天上學來的知識用於地面人類社會的一個高能見度的例子。

No comments:

20080808~Really miss you

MySpace Glitter Maker, make your own, click here!
天下雜誌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貼紙天下雜誌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貼紙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