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而不見」的科學根據
編輯 daffodil 報導
為什麼我們偶爾會對擺在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呢?研究人員最近發現的「運動誘導盲目」﹝motion-induced blindness, MIB﹞現象,為這個問題提出了科學解釋。
在二○○一年六月十四日的自然雜誌上,舊金山史密斯凱特威爾眼科研究中心﹝Smith-Kettlewell Eye Research Institute﹞Yoram Bonneh研究員的團隊報導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現象:在自然情境下,視力正常的人也可能遭遇「視覺消失」﹝visual disappearance﹞的狀況。
Bonneh的研究團隊將球形移動的藍色隨機點狀圖案﹝掩蔽物﹞疊加於高對比之黃色靜止或緩慢移動的圖案﹝標的物﹞上,請受測者注視之。絕大多數的受測者都指出:黃色圖案會自發性的消失數秒鐘而後重現。
這種「運動誘導盲目」現象包括了知覺歸類效應﹝perceptual grouping effects﹞、目標物體競爭﹝object rivalry﹞及視野向異性﹝visual field anisotropy﹞,與其他類型的視覺消失相當類似。
有趣的是:臨床上的注意力缺陷患者雖然大腦主視覺區健全,但亦有部份視覺消失的症狀。因此,視覺消失可能反映了腦部在注意力處理上的贏者全取﹝winner-takes-all﹞模式,同時更揭露了人類視覺系統中各物體競相成為注意力焦點的活躍動態。
研究人員推測:「運動誘導盲目」現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發生著。當夜間高速公路的駕駛人無聊的注視著川流不息的車燈時,便極可能重現Bonneh的實驗 – 隔壁車道上轎車的尾燈會忽然暫時消失。
所以,下回聽到有人罵:「你走路不長眼睛啊?」,你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偶爾視而不見是正常的啦!」
原始論文:Bonneh, Y. S., Cooperman, A., and Sagi, D. Motion-induced blindness in normal observers. Nature 411: 798-801 (200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