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與外來種2005/12/25
生態系統是指存在在一個地方的一切生物與無生物。這些生物與無生物之間互相影響,互相牽制的關係,也就維持了生態系的穩定。
這些關係若受到嚴重的破壞,這個生態環境的平衡也就受到破壞。例如生態系中,幾乎每種動物都以其他很多種生物為食物,同時也是很多動物的食物,因此在自然界有一物剋一物的現象。若是被剋的動物完全消失,剋牠的動物也多半會減少或消失,而掠食者的消失,更毫無疑問的會導致原被牠所剋的動物的增加。
生長在同一個地區的生物,因為億萬年來互相競爭,互相利用、與互相適應,早已演化出共同生存的能力,互相牽制的力是也最強。但是如果在原來穩定的系統之中,添加一些新的份子,可能就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這是因為外來的生物可能會和原有類似的生物產生競爭,而導致原有種類數的減少,外來的生物可能因為沒有天敵的控制而數量驟增,形成災害,或者,外來的生物,可能大量捕食原有的生物,而導致某些種類的減少或消失。
上述任何一種情形,都可能會給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帶來危機,也因此,我們有意無意引進的外來種所造成的生態問題,輕的是對我們生態系中物種的污染,嚴重的往往是沒有挽回餘地的生態災害。
近年來臺灣福壽螺猖獗,福壽螺是來自南美洲的外來種,光是在民國七十三年度政府已使用了新台幣三千九百四十七萬八千元來設法防除,卻不見成效。雖然政府曾經收購螺卵,在農田水塘邊仍然一眼望去全是鮮豔的紅色;雖然政府一再輔導毒殺,卻不見福壽螺族群減少,反是有些農民對所施用的毒有過敏的反應,而受福壽螺為害的面積愈來愈大。
且不論福壽螺到底帶給農民多少農作物的損失,牠的存在對臺灣淡水生態系統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這些螺吸收了環境中大量的能量,改變了原有的食物網。這種改變的後果,也許不是近年內可以蓋棺論定的,但是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回沒有福壽螺以前的生態環境,這個 「紅色的警告」,應使國內忽視外來種的威脅的人,重新評估隨意引進外來種對生態系統可能產生那些撞擊,更應使國內忽視生態平衡的人提高警覺,重新評估這個觀念的重要。
外來種在新環境中造成嚴重災害的實例比比皆是。一個澳洲人在一八五九年運了二十四隻歐洲的兔子回家給孩子做寵物。他把其中的十三隻放養在農場裡,六年後兔子已多到成災,他捕殺了二萬隻,估計農場中還有一萬隻。這些兔子逐漸蔓延侵犯到澳洲北部各省,一八八○年已超過私人抵擋能力之外,而必須由政府來全面處理。在一八八七年一年之中新南威爾斯省就捕殺了二百萬隻兔子,政府在七年之內耗費了七百多萬元澳幣收買兔子屍體,但是並沒有成效。到一九○一年政府又花了一百多萬元建造世界上最長的圍欄,全長二千多英里,由衛兵騎著駱駝巡視,以避免兔子侵入主要農業地帶。但是到一九二八年,兔子的分佈已佔了整個澳洲大陸約三分之二。政府估計農牧產品每年損失九億元;兔肉兔皮的收益每年不過一千三百萬元。政府在開始整治兔災的七十年以後才找到適當的病毒,使兔子的數量減少,但幾年之後有了抵抗力的兔子又增加了數量,到今天仍不能全面解決問題。
類似這種例子很多,外來種使美國永遠失去了美國原產的栗子樹和美洲榆樹。吉普賽蛾仍是每年吃盡成災地區所有的樹葉,使秋木像冬季一樣的光禿。
臺灣的溪流當中,原產的淡水魚愈來愈少,漸漸都被吳郭魚取代,大螯蝦分佈的面積也愈來愈廣,危害農田水域。不論我們如何處理防除,外來種一旦在新環境中大量繁殖,立足生根,它就會是新環境中的一份子,永遠無法剔除了。
引進外來種有時是無意的,有時是有意的。做鳥獸生意的人常年進口許多外國動物,有些會從籠中逃出,有時因飼養的人厭倦了而「放生野外」,更有些人為了「積德」,會將店中的鳥獸動物買下來而後放生。因為放生的人並不選擇適當的生態環境為放生地點,放出去的動物若存活下去,往往成為當地的外來種,造成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外來種都會造成災害,有許多外來的動植物很快就消聲匿跡,更有些成為我們主要的食物來源。但是既使在一百種外來種中只有一種成災,我們得付的代價已經是太高了,誰敢說下一個外來種不會造成災害呢?
一般民眾沒有權力為滿足自己好奇求新的慾望引進外來寵物。有關單位常常希望引進外國的品種,開闢新的農牧資源。我認為在本土原生種中尋覓新品種,開拓新資源遠較採用外來種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能保存本土的特色,保護我們生態環境的平衡。
(本文引自劉小如自然文化景觀保育論文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